在舆,则见期倚于衡也。
阖庐、夫差之事,所亲见也。长沮曰:夫执舆者为谁?子路曰:为孔丘。
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今由与求也,可谓具臣矣。切责的对象,主要是责臣,但责君之意也自在其中。因此,当他说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时,他所看到的是诸夏君臣之间的不仁与楚、吴等国君臣之间的仁义。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深深体会到,注解《论语》,首在体察时代背景与对话情境、体贴圣贤性情与思想心境,熟读玩味、前后贯通以至于触处皆春,而后平心解之,方可忝入圣贤怀抱。
孔子对曰: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历代鲁君皆为周之臣,三家为鲁之臣。由此可见,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事奉和奉养父母的意思。
孟子认为,如果要禀告父母,就不能娶妻,为了完成人伦大事,为了不至于无子绝后,不告而娶妻,就不算是不孝了。故君子敬始而慎终,终始如一,是君子之道,礼义之文也。父兮生我,母兮鞠(养)我。孔子说: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於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
曰:乃其速由文王作罚,刑兹无赦。说:王曰:‘封(周成王之弟),元恶大憝,矧惟不孝不友。
①有一次,宰我向孔子提问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,因为,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,一年就足够了。这里说的是,要对父母要毕恭毕敬,要尊敬和慕念父母,不要忘记了他们。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,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。因为,年龄大了,随时可能生病,也随时有可能死亡。
但是,由于统治者的剥削,百姓无法生活,因而没有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父母栽种桑树和梓树,对它们应该恭恭敬敬。(《荀子·礼论》)荀子认为,不论是棺椁的层数、衣衾的多少、祭品的厚薄以及棺的装饰与文彩都有一定的等级,这样恭敬地来文饰丧礼,使生死始终都一样,一切都适合于人的心愿,这是先王之道,也是忠臣孝子的标准。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。
荀子说:礼也者,贵者敬焉,老者孝焉,长者弟焉,幼者慈焉,贱者惠焉。(同上)因为曾子事奉父亲,不只养口体,还要养志,尊重其父亲的意愿。
一举步就要注意自己的安全,我现在伤了脚,忘记了孝道,所以心里感到忧愧。(粗鄙,不合于礼)和瘠(轻薄)君子贱野而羞瘠,因此,对于送死必须按照礼规定,做到忠厚、敬文。
(《荀子·礼论》)由此可见,荀子关于的一切主张,都体现出十分丰厚的人文精神,不论是饰终,还是饰哀、饰敬都是如此。荀子引子路与孔子的对话说:子路问于孔子曰:‘有人于此,夙兴夜寐,耕耘树艺,手足胼胝,以养其亲,然而无孝之名,何也?孔子曰:‘意者身不敬与?辞不逊与?色不顺与?古之人有言曰:衣与!缪与!不女聊。祭祀的核心是要敬,祭思敬(《论语·子张》),要真诚,要做到事死如事生,祭礼祖先时就像他们真在那里一样,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(《论语·八佾》),洋洋乎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先王之教,因而弗改,所以领天下国家也。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,他说: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!不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办理丧事,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,宁可过度悲哀。
此五者,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。)其期(远其期,即延长下葬日期),足之日(使出殡的时间充足)。
孝是一个会意字,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。(同上)君子抓住这个根本,实行的基础建立起来了,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。
孝子不匮,永锡(赐也)尔类(属也,家属)。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,它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还说:凡礼:事生,饰欢也;送死,饰哀也;祭祀,饰敬也。事生,饰始也;送死,饰终也。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:‘乡者,君问丘也,曰子从父命,孝乎?臣从君命,贞乎?三问而丘不对,赐以为何如?子贡曰:‘子从父命,孝矣。父有争子,不行无礼;士有争友,不为不义。
他们不但生育我,抚养我,还疼爱我,照顾我,庇护我。父慈子孝是父子之间相互承担的义务,兄友弟恭是兄弟之间相互承担的义务,朋友之间相互信任是相互之间的义务。
作为为人妻的,要做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,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二、孔子论孝道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。子夏说:事父母,能竭其力(《论语·学而》),事奉父母,要做到尽心竭力。
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三年之丧既丧身又误事,难以实现。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,祭祀宜先也是十分重要的。孔子说:《书》云:‘孝乎惟孝,友於兄弟。所以,孔子认为,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,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,他就遵守社会的规范。
传曰:‘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。据考证,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。
荀子认为,要不但要真诚地、恭敬地事生,还真诚地、恭敬地送死。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,皆有翣菨(shà jiè,棺材上的装饰物)文章之等,以敬饰之,使生死终始若一;一足以为人愿,是先王之道,忠臣孝子之极也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个体家庭的形成,父系家长制的确立,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。荀子还引孔子与子贡的对话,说明儿子对父亲的言行不能绝对的服从,对于不义的行为还要争,对于不义的言行不争就不孝顺,不忠诚。